这个安置在离我住的地方不超过两公里的电影,不光是绝佳的讽刺喜剧,更是人文关怀的长久注视. 电影最表面的一层是“撒切尔主义”之下的各类英国家庭(三个“经济”位置不一的家庭外加一个即将被“绅士化”的母亲的家)的互动. 最为难得的是电影并未在这“左右阵营”之中妄下结论,看似对立的或互相瞧不起的不同家庭实则都有另外一个“潜形象”,当他们独自或只有与自己伴侣在一起之时才会显现出来的另一个时空的现实. 所以这个看似轻松的电影,内里的浓重就来自于电影在每个角色上延展的维度,而迈克李笑里藏刀的技巧完美支撑了电影这么多复杂的观点和感情. 选择伦敦也正是因为城市一直是各类人的熔炉(天然的冲突后景),而迈克李毋庸置疑是这个描写这个城市现实最好的作者导演. 演员有骨有肉的演出,而且居然是即兴台词RE. 角色的“厚望”和金钱不对等这绝对是四月院线最被低估的作品,大多数人的困惑无非是“女儿是否存在”,这没标准答案,但本片蒙太奇的运用娴熟精妙,叙事中不同时间段的穿插,刻意为之的时空错落……有迹可循的线索处处都是. 首先,影片开始袁元说在母亲离世后收到母亲的短信,说她还是可以有自己的孩子的(暗示目前没有孩子). 其次,影片开头朋友说有了孩子工作只能交给别人,此时袁元是释怀的表情,看到后来恍然大悟,这其实是故事的结局(倒叙,男主女主为什么会有对方视频也是同理). 再次,袁元看女儿跳舞,女儿突然停下来,袁元却始终欣慰表情没变,说明女儿根本不存在,她盯着舞台时眼里看到的是“如果当初没有堕胎,现在应该是怎样”.